细细品味此番言论,你是不是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?像不像当年在学校读书,你在因为没及格而难过时,学霸却说我也没考好,只有99分,都没有拿到满分的场景。不过现在想来人家也不是炫耀,确实是有实力,平淡的在叙述事实罢了。用最低调的话,炫最高调的耀,这不刚好契合最近火爆网络正规线上配资线上,频繁上热搜的“凡尔赛”文学。
文|姚国强
法国传奇电影演员阿兰·德龙于8月18日仙逝,朋友们向我问起当年翻译影片《克莱恩先生》(编注:又译作《克兰先生》)剧本的往事。这部由阿兰·德龙主演的电影在1976年于法国上映,剧本的中译文则发表于1983年的《世界电影》上。
《克莱恩先生》剧照。资料图片
这部电影由知名导演约瑟夫·罗西执导,结构复杂,人物深刻,场面豪华,引入深思。德龙在影片里扮演了一位巴黎大画商,二战时期低价收购犹太人的名画,但无意间被卷入一场被人冒名的“阴谋”,同时出现了两位“克莱恩先生”。由于无法证明“我是我”,于是男主角展开了一系列独立秘密调查,但最终还是被认定是犹太人“克莱恩”,被押送上前往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列车……
记得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,是在复旦大学全新的电教室里。按电教室的规定,冬天室内也要换穿上塑料凉鞋才能进入。在没有暖气的严冬里,我们看完这部故事曲折紧张的原版影片,却心感暖意,眼含热泪……
1985年我赴法国攻读电影学位,此前,在上海淮海路电影局《电影新作》编辑部里,我读到了这个剧本。那年,复旦大学日语班同学范晓平是《国际银幕》的创刊人之一,他邀我们译写与法国电影相关的人物影事,于是,我和复旦大学同学李洁一起完成了《克莱恩先生》的剧本翻译工作。
1996年,法国著名演出商古力埃先生委托我安排阿兰·德龙的香港演出计划。当时,他正在巴黎主演话剧《谜一般的变奏》。演出后,古力埃陪我到后台的化妆间与德龙交流。我问他最满意的是哪一部影片。他眼睛发光,深情地说:“《克莱恩先生》,要说最深刻的一部片子就是这一部,这是一部比那些警匪片难演得多的影片。”
德龙向我讲述了此片的拍摄过程,他表示自己很欣赏电影里“我究竟是谁”的人生哲思主题,影片的背景故事也令他感动,于是他也参与投资了此片。
德龙也很好奇地问我为什么会翻译这个剧本,于是我向他讲述了当年在复旦大学观看这部影片的感受。
因为是朋友间的聊天,当晚的阿兰·德龙特别放松,他笑起来时显得淳朴天真,灿烂的笑容间甚至带些童趣。放松时的他,并不像电视上常见的那种防卫者姿态,人们经常见到的是他绷紧的面孔、刀剑般的眼神,仿佛一头猎豹,随时提防背后的袭击,随时准备还击。
在这个愉快的聊天氛围里,我见到了一个多面的阿兰,而不是他所扮演的角色。他不是明星,是一位普通人,走出了舞台的框架,从角色里回到人间,回到自我,因此还原出一种轻松自然、坦然随意的真实状态。
现在回想起来,他那豪放爽朗的笑声,有一种笑傲江湖的不羁与自在;眯起眼睛看着人的那种神秘感,又历历在目。
在聊天时,我们说起了上海万人体育馆,德龙眼睛发亮了。他告诉我,1987年他就去过上海,当时也是在那里与观众见面交流:他记得翻译陪着他登上舞台时,观众席响起了礼貌的、客气的掌声。当他邀请《佐罗》配音演员童自荣登台的时候,中国的声音对上了法国明星的脸,那一瞬间掌声雷动,这种和谐场景令他感动。他开玩笑说,中国的配音演员好像比我还厉害,一音一影,中西合璧了,也是一种圆满。童自荣以他的声音为英俊潇洒的法国影星配上了完美的声音外衣,译制片不再是外语片,拉近了观众的距离,给中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阿兰·德龙是中法友谊的使者,他数次来过中国。我之后也与国内的音影出版机构合作过,最受他们欢迎的法国授权内容,还是阿兰·德龙主演的系列电影。
在他的化妆间,我印象深刻的是当时桌上放着一个精致的镜框,框中的那位金发碧眼女郎,是曾经陪伴他多年的欧洲电影女明星罗密·施耐德。看过她主演的电影《茜茜公主》和《老枪》的中国观众,对罗密的容貌气质与演技印象深刻,难以忘怀。我曾以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名义邀请过雅克·德雷来中国参加上影节活动,他是阿兰·德龙与罗密合作的电影《游泳池》的导演。与导演谈起此片时,他说阿兰心中最爱的就是罗密。这位原籍奥地利的女演员来到巴黎发展,与德龙相逢,两位年轻男女的心灵在电影中碰撞,他们扮演一对恋人,呈现出来的却并非是演出来的情感和眼神,是爱的光芒与真挚的感动(编注:1958年罗密·施耐德与阿兰因拍摄《花月断肠时》结缘,1959年两人曾订婚,但于1963年分手。1968年,两人再度合作参演了电影《游泳池》,1982年罗密·施耐德去世。阿兰·德龙晚年承认罗密是他一生挚爱)。德龙在交谈中,眼睛常常会停在这张照片上,那个眼神还带着温情与怀念。
今夜,我在这里追忆故人,愿他生演英雄,死亦豪杰。
(作者系中国旅法导演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