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清平乐》的热播,不是偶然的。它虽然是历史传奇剧,有相当多虚构的成分,但同时也掺杂了不少史实,甚至包含了不少宋人笔记中出现的野史趣闻,让人大呼过瘾。比如在第57集时,宋仁宗去国子监听老师给太学生讲学,就出现了非常有意思的情景。
当时讲学的是胡瑗,授课内容是《易经》,胡瑗不慌不忙说起了“元亨利贞”这四个字,让许多人大惊失色。这本是《易经》中乾卦的卦辞,因为“贞”字与宋仁宗赵祯的“祯”字同音,需要避讳。在此之前,梁怀吉就因此差点挨打,此时连宰相文彦博都认为胡瑗大胆。然而,胡瑗却站起身恭敬地向宋仁宗行礼说明了原因:临文不讳!
梁怀吉因这四个字挨打,那是杜撰的情节,胡瑗临文不讳,却是记载在《道山清话》中的一则趣事。胡瑗这个人,在风流才子辈出的北宋特别是仁宗朝,并不引人注目,但实际上,他倒是一个相当传奇的人物,无数名满天下的文人,都曾对他顶礼膜拜。
胡瑗出身的家族,本来十分显赫,祖上胡遵担任过曹魏的车骑将军,世代出过两位皇后,太守至三公九卿有十余人。然而,到了胡瑗父亲这一代时,早已没落,史籍记载他家到了“家贫无以自给”的地步。
胡瑗小时候非常聪明,乡邻将他看作奇才,父亲也夸赞他是“伟器,非常儿也!”可是,就因为家里穷,没钱为他购买书籍,更没有条件聘请老师。直到20多岁的胡瑗,才和朋友一同去山东泰山栖真观求学。
这个年龄,许多天才文人比如苏轼早已进士及第,声名鹊起。然而,胡瑗却落下了许多功课,只能默默磨砺自己。胡瑗也知道自己的基础差,在外求学十年,他不但不敢回家,甚至接到家书后看到“平安”二字,就将家书扔进山涧之中。这种不寻常理的做法,虽然不见得符合人情,但却以此学问大增,胡瑗投书的典故也为人津津乐道。
学而优则仕是读书人的梦想,在北宋时尤其如此。潜心研读之后,胡瑗开始参加科举考试。然而,命运却与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,一连七次,胡瑗都在科举中名落孙山。
小珏不知道是不是当时的优秀文人太多,还是胡瑗考场上过于紧张,发挥不了真实的水平。估计胡瑗本人也弄不清楚,但他却弄清楚了人生的方向:既然不是考试的那块料,便教书育人,培养人才。
胡瑗在自己家乡江苏泰安创办了安定书院,成为了一名教书先生。原本,他的一生将会是历史上千千万万落榜学子的命运写照,然而在景祐元年时,他却遇到了一位改变命运的贵人。
在这一年,胡瑗游历到江苏苏州讲学,该地的知事是被贬出京的范仲淹。经过简短的交流后,范仲淹拍板让胡瑗担任郡学的首席教授。不光如此,范仲淹还将自己的儿子范纯祐、范纯仁都送给胡瑗教习。范纯祐有着“十岁能读诸书”的美誉,范纯仁后来更是成为了一代名相,可见胡瑗教学的水平之高。
就是范仲淹对胡瑗的满意,将他推举给宋仁宗,胡瑗才得以从政。属于破例提拔。在古代,官员们拿着四书五经读书,往往是敲门砖,登科后进展并不大。反倒是胡瑗这样的教书先生,终日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勤学苦读,有没有什么公务应酬,钻研越发深入。他在朝廷任职期间兢兢业业,很受宋仁宗赏识,后来又创办了湖学,名声鹊起,终被拜为国子监直讲。
胡瑗的学识自不待言,王安石夸赞他是 “天下豪杰魁”;范仲淹遵他为“孔孟衣钵,苏湖领袖”;苏轼写下过赞颂他的诗句“所以苏湖士,至今怀令古”。蔡襄、米芾、司马光、王安石、朱熹、文天祥等人或将他视为偶像,或为之写墓志、墓表,将他顶礼膜拜,看作是秦汉以来第一大儒。理学的开山鼻祖程颐就是他的学生,而朱熹又是程颐的学生,薪尽火传之势,可见文化传承之光。
胡瑗的著作颇多在线配资平台app,思想影响力深远,不是短短一文可以详细写完的。小珏最为佩服的是,他在担任范仲淹幕僚时,还撰写了《武学规矩》一书,大力呼吁宋朝应当重视武学,抵御外来侵略。这时候,正好天下安定,太平无事,歌舞升平的仁宗朝,重文轻武的观念尤为严重,身为读书人,胡瑗能有这样的见识,可见并不是夸夸其谈的腐儒。
宋仁宗胡瑗范纯仁范仲淹范纯祐发布于:天津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